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確保您獲得最佳的體驗。 More info
優養生息

與王筱揚暢談健康文化的未來

<
我們身處瞬息萬變的世界 ——健康文化的未來將會變得如何?

王筱揚 (Samantha) 是市場策劃公司On Air Collective及餐飲集團Little Bao的聯合創辦人,亦是雜誌《WOM Guide》的出版人。除了是三項鐵人運動健將,她更是婦女基金會董事局的一員。到底身兼多職的她,如何能夠「分身有術」?且聽她分享身心健康的秘訣。
“健康並非指特定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心態。”

Samantha你好!日理萬機的你,為何如此重視身心健康?

Samantha:擁有強健體魄是取得成就的基石,這句話聽來像是老生常談,但我在幾年前才真正領會其真諦。當我創辦我的公司和餐飲集團時,每天都長時間工作,睡眠不足,更無暇運動,沉重的壓力令我喘不過氣。而當我放鬆休息,每每便會生病,因此我意識到必須要打破這惡性循環。

剛巧我參加了Nike舉辦的半馬訓練計劃,受訓的日子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習慣,無論是我的體能還是精神狀態,也有所好轉,令我驚喜不已。不過這僅是我人生轉變的開始,我慢慢發現健康之道不只在於強健體魄……

那麼,「健康」的意義何在?

Samantha:今年很多人也反思「健康」的意義。對我而言,「健康」代表我們透過精明選擇,活出健康而滿足的人生。所謂「健康」,其實八成在於心理層面,身體的層面只佔兩成,皆因我們的行動始終取決於心態。

有哪些健康趨勢值得我們留意?

Samantha:今時今日,我們追求全方位的健康,需靠身體、精神以至社交三方面相輔相成。舉例而言,體能仍是日益壯大的主要領域,但其重點卻開始從修身塑型的鍛鍊轉為講求整體健康的活動。下一個趨勢,將會集中在養生訓練——以建立健康整全的生活作息為本,而非只是注重健身的效果。

此外,靜觀練習亦漸成主流。多年以來,已有不少人高舉冥想的好處,但我們對這項活動的印象,往往流於閉眼靜坐的單一形式。近年各類冥想練習日漸普及,從頌缽冥想以至靜觀的健身和藝術創作活動應有盡有,令既有的觀念開始有所轉變。

人們對健康之道改觀,還體現於哪些領域?

Samantha:我們對健康之道的理解有所拓闊,亦開始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中尋求意義,例如在購物時著意挑選有機食品以及會承擔社會責任的品牌。

我們今年初為糖廠街市集籌辦「The Gourmet Theatre」,參加者除了為佳餚美食所吸引,更對每道菜式、大廚和食材背後的故事感興趣。我們在市集的美食車不僅以Impossible Foods炮製一系列植物肉美饌,更夥拍Nike,同場舉辦免費體能訓練,好評如潮,足證在活動中加入健康元素,豐富參加者的體驗,是活動的成功要素。

除此之外,有益身心的旅遊體驗同樣人氣日盛。以往,人們大多為休閒享樂而出遊,但現在卻會思考旅遊目的何在,無論是洗滌身心的靜修,抑或宣揚善心的義工之旅,最重要是當中的意義。

如何能把健康之道在職場推而廣之?

Samantha:我預計香港將有更多公司在內部推出養生項目,尤其是為員工而設的療程。人們往往誤以為只有「病人」才需接受輔導,因此這活動在香港並不常見。不過,隨著更多企業意識到支援員工心理健康的益處,相信情況將有所改變。

除了養生項目外,我認為公司管理層必須聆聽員工心聲,了解他們的需要。職業健康除了講求工作帶來的實際福利,亦關乎員工能否從中獲得滿足感。

你自己的健康習慣又是如何?

Samantha:我每星期都會游泳和跟私人教練進行兩次體能訓練。在工作上,我同樣追求健康,每當壓力迫人,我便會冥想或做自己喜歡的事,有時我甚至會抽出一小時繪畫或製作押花,之後才重新投入工作。未必人人能在工作天騰出一小時,但只要能好好放鬆,那怕只花15分鐘,亦有助回復朝氣。

最後,你認為健康之道的核心何在?

Samantha:快樂才是「王道」。我認為健康並非指特定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心態。心境開朗才可帶來健康身體,如何達此目標則因人而異,無論你選擇茹素抑或「肉」罷不能,愛做瑜伽抑或慢跑,只有活出真我,才可成就真正的健康人生!

追蹤 Samantha 的Instagram帳戶 @sifestyle_hk 以獲知更多健康文化的資訊。

多元文化的未來將會變得如何?且聽聽本地同志平權運動倡導者王曼喜的分享。密切留意其他引領未來趨勢的幕後推手更多精彩見解,下期內容︰與黎振南暢談雞尾酒文化的未來。

立即下載
App Image

「TAIKOO PLACE」手機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