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獲拜耳的「創企培育計劃G4A」支援的醫健平台Carenostics同樣以人工智能為本,進行廣泛的慢性腎病篩查。Carenostics以高精準度的預測數據為依歸,推算出指定地方的患者人數、住院需求及併發症機率,以協助業界未雨綢繆,有效地調撥醫療資源。事實上,要改善醫療服務在許多地方的不平等現象,為弱勢社群提供足夠保障,這類人工智能工具可望發揮顯著效果。
假設醫療機構利用人工智能儘早找出患者,就可以早一步做好規劃,預防資源錯配或不足的情況,患者也可因此及早就醫,省卻不必要的醫療開支,並以負擔得起的價錢接受治療。香港中文大學近年就成功研發了一項嶄新技術,在人工智能的基礎上,以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數項心血管疾病。相比磁力共振(MRI)或電腦斷層(CT)等傳統掃描技術,這項嶄新的檢測方法成本低廉得多,市民不用再因為經濟原因而不及早做篩查,以致白白錯過治療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