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確保您獲得最佳的體驗。 More info
ARTISTREE

舞獅文化的演變

<

撰文:Paul Kay

 

從昔日中國帝都皇朝的歌臺舞榭,來到ArtisTree的現代舞台,演繹舞獅傳統的《舞•師》可說走過了差不多2,000年的文化長河。讓我們一起追溯舞獅的發展,了解這項藝術瑰寶的歷史演變。

皇朝貢品

舞獅的起源已經無從稽考,迷失在時代的洪流中,但大部分歷史學家相信這項表演源於漢末(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西域把獅子作為貢品帶到中國北方,當地人表演傳統民俗舞蹈時,開始模仿獅子的形態和動作,逐漸發展成舞獅。

自成一派

到了唐代(公元618至907年),舞獅已自成一種文化娛樂,不時在御前演出。文史記載形容當時的《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子舞,有五隻不同顏色的巨大獅子追隨「執紅拂子」的人跳躍舞動,氣勢雄壯。

北部雄獅

舞獅在中國北方廣為風行,漸漸建立自己的特色,至今仍是當地的重點民俗表演。北獅與知名度較高的南獅迥然不同,造型維妙維肖,獅身披著長毛,而且都是雄獅雌獅一對演出。

南獅魅力

南獅源於廣東,外形略為誇張,身披色彩鮮艷奪目的長衣,表演時結合了功夫的元素。此外,南獅獅頭的鮮艷裝飾亦有其獨特意義,雙眼間的小鏡旨在嚇退惡魔,額頭中央的角則是驅邪,角上繫著的紅絲帶,表示獅子經高人祈福,並已醒來向神明膜拜。

追源溯流

日本早於八世紀已有舞獅表演,其後流傳到亞洲各地,包括越南、印尼、韓國、西藏等等。時至今天,中國的舞獅共有多個不同的地方流派。

文化分異

南獅可再細分為佛山及鶴山派,後者由號稱「廣東獅王」的馮庚長於20世紀初創立。兩者風格各異,佛山獅的動作功架十足,鶴山則較輕鬆隨意,表情豐富。

境逢生

早於1950和60年代,獅團與武術會和黑社會拉上關係,對立的獅隊互相打鬥,爭奪霸權地位,令行業當時蒙上污名。有傳部分表演者甚至在衣飾中收藏武器,因此政府禁止舞獅表演多年。雖然後來禁例取消,但舞獅隊必須取得警方同意才能表演,否則觸犯法例。

獅王爭霸

首屆世界獅王爭霸賽於1994年在馬來西亞舉行,現在已成為首屈一指的競賽,來自世界各地的獅隊互相比拼,爭奪世界冠軍殊榮。2016年的賽事吸引了15個國家共39隊獅隊參加,包括香港、印尼、越南、美國、法國、澳洲,甚至是智利的獅隊同場較量。國際龍獅總會期望有天舞獅會被列為奧運競技項目。

不敗雄獅

2011年1月1日舉行的年度香港龍獅節,共1,111頭兩人舞動的獅子在尖沙咀街頭騰跳飛躍,創下了最大型雙人舞獅匯演的健力士世界紀錄。同年9月,台灣彰化縣共有3,971名小朋友聯合表演,奠下全球最大型的單人創意舞獅表演紀錄。

傳統新姿

《舞•師》於ArtisTree隆重首演,把舞獅藝術和現代舞二合為一,帶來嶄新的觀賞體驗。

 

相片提供:Mike Pickles



立即下載
App Image

「TAIKOO PLACE」手機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