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確保您獲得最佳的體驗。 More info


辦公室劇場之音︰Nick Harvey

2018年3月1日
撰文:譚晧焱

太古坊PROJECT AFTER 6: Cube Culture的綵排已經開始,5月便會正式公演。這齣由太古坊與香港青年藝術協會攜手呈獻的原創音樂喜劇,以辦公室眾生相為題材,極盡誇張挖苦之能事,叫上班族心領神會,哭笑不得。

為了凝聚社區和體現太古地產打造太古坊為文化藝術集中地的長期願景,是次音樂劇特別由鰂魚涌的上班族和居民擔綱演出。目前, 31位演員正積極進行綵排,準備5月11日開始在ArtisTree一連6場的公開演出。距離首演還有一段時間,我們訪問了來自英國的音樂總監Nick Harvey,暢談他與香港青年藝術協會創辦人麥蓮茜 ﹙Lindsey McAlister﹚ 這次的合作。

可否談談PROJECT AFTER 6: Cube Culture的創作過程?
我和Lindsey以往曾經多次合作,PROJECT AFTER 6: Cube Culture可說是久別重逢之作。 我坐在鋼琴前,Lindsey坐在我身旁,她即席埋首填詞,我則專注旋律,不斷擦出創作的火花 。過去幾年,她長居香港,我則身處英國,大家遙距地合作交流,創作進度難免有所影響。這次我們終於可以同處一地進行創作,我們先預定在兩星期內完成,Lindsey專程飛來英國薩塞克斯郡鄉郊附近,星期一至五每天早上9時便來到我家開始工作。我們全神貫注,兩個星期的成果較遙距合作六個月還要豐富,成績令人相當滿意。

PROJECT AFTER 6: Cube Culture 跟其他音樂劇有何分別?
這齣音樂劇由不同的章節串連,每個場景的畫面都不盡相同,令我可以享有比其他音樂劇更大的自由,套用多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創作,不用從頭到尾以連貫的編曲造就統一的風格。因此劇中時而抒情、時而搖滾、有無伴奏,亦有R&B,千變萬化,整個創作過程好玩極了!

創作歌曲的背後源自什麼靈感?
譬如《The Hive》把上班一族喻作蜜蜂,於是我選用撥奏的弦樂器,發出的聲音叫人聯想起左穿右插、匆匆忙忙的昆蟲。我和Lindsey聆聽音效時,她靈機一觸說︰「這聲音就像昆蟲,是蜜蜂,勤勞的工蜂!」另一首《It’s All About Me》描寫充滿個性、自信而幹勁十足的千禧世代。我細想這個年齡層的人究竟最常聽什麼歌曲,結果腦海浮現樂壇天后Beyonce 的《Crazy in Love》,我便以這首歌為創作起點。而《Daily Grind》描述了全天候在單調辦公室工作的人,因此利用不斷重覆的歌詞、演員們的反覆唱誦,營造亂中有序但枯燥乏味的公式調子,就和日常的工作間一樣。

你最喜歡音樂劇中哪一首歌曲?

我喜歡動人的抒情歌,所以首選《A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講述兩名空虛迷茫的上班族在失落中互相扶持。我喜歡以和弦把情緒推至高位的樂曲,就像歌舞電影《大娛樂家》,當中的歌曲磅礡激昂,雖然偶見陳腔濫調,整體仍然令人動容。相信年輕的我也寫不出這樣的歌曲,因為我追求的是渾然天成、純粹不造作的音樂。我喜愛音樂劇界著名作曲填詞人Stephen Sondheim的作品,境界高超,充滿強烈的音樂感。也許我年紀大了,現在反而追求簡約美。

替沒有表演經驗、業餘的演員譜曲是否需要特別配合他們?
不需要。劇中有些歌曲很富挑戰性,但我完全不擔心,因為Lindsey 總有辦法把每一個人的潛能發揮出來,無論是業餘歌手或是專業表演者,都能夠發揮所長。我以往的作品主要著眼於全面展現藝術感,這次我希望引起觀眾共鳴,從而投入劇中。

你自己是音樂劇愛好者嗎?
電視一定是我的首選,但我也喜愛音樂劇,當中的歌曲擁有獨立的地位,而不是像電視劇般作為對白的背景音樂。我之前提及我是Sondheim的超級粉絲,他的作品《魔街理髮師》(Sweeny Todd)、《點點隔世情》(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及《刺客》(Assassins)等,每一齣我都喜愛。我父母都是音樂人,父親在我孩提時代是《魔街理髮師》的音樂總監。如果我只能擁有一張專輯,那一定是這齣劇作的原聲帶。音樂就好像一直在我的遺傳基因內。

你想觀眾領略到什麼?
我想他們能夠開懷大笑。這齣音樂既富娛樂性,又能讓人感同身受。我相信劇中的處境和人物必定可引起觀眾共鳴,讓他們歡度一個晚上。

想了解更多PROJECT AFTER 6: Cube Culture,請按瀏覽Lindsey的專訪《人生如戲︰辦公室劇場》。密切留意The Mag活動網頁獲取演出的最新消息!

立即下載
App Image

「TAIKOO PLACE」手機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