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確保您獲得最佳的體驗。 More info
ARTISTREE

「自由看 @ 太古坊」:Tim Crouch與他的馬伏里奧

<

撰文:Siobhan Brewood-Wyatt 

Tim Crouch從不怕面對群眾。這名性格外向、口齒伶俐的英國演員於十月為「自由看 @ 太古坊」帶來《我,馬伏里奧》戲劇演出。在熱烈的笑聲、古怪又出乎意料的情節中,Crouch以冷嘲熱諷和蔑視喜劇的批判手法,成功俘擄ArtisTree的觀眾(「群眾」)。他透過惡名昭彰的老管家馬伏里奧的角度,重新包裝莎士比亞的喜劇《第十二夜》。Crouch在此告訴我們可以從他飾演的角色和他身上得到什麼啟示。

Crouch身兼這部劇作的編劇及唯一演員,如是形容這位小人物:「他是個鄙視戲劇、鄙視享樂而且頑固古板的人。」愛批判、守紀律、會以道德規範來自嘲的馬伏里奧可能不得人心,但他卻能以善於挖苦的小聰明及小丑一般的荒唐行徑吸引觀眾。

Crouch認為:「我一直覺得馬伏里奧的故事還未完結,他在《第十二夜》最後大聲疾呼『我要你們全數奉還』,但莎士比亞從沒有交代他有沒有報復。我認為馬伏里奧決心要報復,就此為他了卻這個心願。」

由Crouch創作的《我,馬伏里奧》,是以莎士比亞劇作為題的連串作品之一,其他在英國布賴頓藝術節首演的《我,卡列班》、《我,豆花》及《我,班柯》,均以「弱勢的」角色重新演繹莎士比亞的故事。Crouch已在全球巡迴演出超過200次,他強調馬伏里奧「就像一隻穿慣了的手套或拖鞋,和我十分親近。」儘管經已發表的劇本已隨著年月不停變化,劇作的精髓在於觀眾和主角之間的互動。

Crouch透露:「這劇作的娛樂性,在於馬伏里奧是一個與觀眾互相抗衡較量的角色。」馬伏里奧會不斷挑釁觀眾:為什麼還有人想去劇院?!而Crouch則利用這種互動,引發觀眾與演員積極對話,製造出熱鬧的氣氛。

「某程度上,馬伏里奧化身成老師,並正面對一班嘈吵而且不守規矩的學生。劇中,他和觀眾便一起玩這個遊戲。有人曾把這表演形容為一個長達70分鐘的逆向起哄,出現的情況是由演員對觀眾作出挑釁。」

他接著說:「在表演的過程中,我安排了一個大爆發點,但每場也會在不同時候發生。觀眾各自有不一樣的反應,我在觀察他們之際,再給予回應。」

所以觀眾不要將《我,馬伏里奧》視為「獨腳戲」:「事實上,現場觀眾在扮演我的『對手』,我不覺得這是一場個人表演。」

“現場觀眾在扮演我的『對手』,我不覺得這是一場個人表演。”

《我,馬伏里奧》的故事與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可謂大相逕庭,《第十二夜》是於1602年首次公演的浪漫喜劇,但《我,馬伏里奧》則加插了後設戲劇及以時代性作點綴,令觀眾對原著的情節感到模糊不清,例如馬伏里奧邀請觀眾協助他尋死,並在四處逛時在背上掛上“kick me”(「踢我」)的指示牌。

然而,這些元素不像典型的舞台表演,反而賦予演出一種深度及諷刺意味。Crouch說:「這台戲旨在探討一些問題:為什麼我們去劇院?我們如何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我想創造一齣任何人都懂得欣賞和理解的作品,同時挑戰大眾對表演的一貫理解。」

《我,馬伏里奧》最初是為青少年而撰寫的,隨後卻備受世界各地成人戲迷好評。

「我認為香港是一座最令人興奮及充滿活力的城市。」Crouch已準備就緒,將作品帶到「自由看 @ 太古坊」:「我最清楚戲劇需要哪些元素,因為我正正是這齣戲劇的素材。」

Crouch接著說:「馬伏里奧是不會消失的,他已潛移默化在我的腦海中,與我形影不離,而且經常為我帶來驚喜。」

問題是:香港的觀眾們,是否準備好接受馬伏里奧的挑戰?


立即下載
App Image

「TAIKOO PLACE」手機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