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確保您獲得最佳的體驗。 More info


徘徊想像與理解之間?認識超現實主義者的風格

2017年12月19日

撰文︰ Amanda Sheppard


融化的時鐘、抽象的地貌、圓頂禮帽、藍天背景中沒有睫毛,瞳孔放大的眼睛,還有棋盤等等。


這就是藝術嗎?對,超現實主義就是非一般的藝術流派。


要理解超現實主義,必先要理解它的來歷。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況最激烈的時候,一班巴黎藝術家從當時的達達主義中尋找慰藉,鼓吹藝術就存在日常事物中,而中產階級的文化變相成為導致國與國相爭的原因。


超現實主義在一個政治色彩濃厚的「反藝術」達達運動中冒起,遂變成1920年代別具一格的前衛藝術運動,影響無遠弗屆,深入文學、視覺藝術、音樂和電影等創作媒介的骨髓。誠然,這場超現實主義運動從沒止息,因為藝術先驅不斷推陳出新,在不同領域上大放異彩,帶來承先啟後的動力。在世界各地,許多筆觸充滿後現代抽象色彩的印象派畫家(如大師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以及普普藝術家,大多師承他們的超現實鼻祖。除了視覺藝術外,1960年代湧現的「垮掉的一代」,無論是小說家或詩人,他們反文化的底蘊,莫不受超現實思潮所薰陶。


1924年超現實主義運動誕生,發起人為法國作家布勒東(André Breton),而「超現實主義」這個名詞,則由箇中先驅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創造,並制定相關主張。超現實主義者深受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影響,研究夢以及夢境中尋求挑戰現狀的力量,因此藝術家強調釋放人的潛意識,把現實與幻想的界線模糊化,成為超現實主義藝術運動的核心原則。


超現實主義者把日常的圖像與影像化作不尋常的現實畫面

究竟我們如何辨別超現實風格的藝術呢?這類作品取材自日常的物體,透過不平凡的描繪和精心佈局,讓人看見會產生不自在的感覺。譬如︰藝術鬼才達利(Salvador Dali)的名作《記憶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中那三個融化的時鐘,簡直就是超現實畫家狂想世界裡的標記。另外,作品《人子》(Son of Man)極盡實驗性質,是超現實主義佼佼者之一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刻意把事物模糊化的最佳示範。其他反覆選用的物象,有來自自然界,也有奇幻世界,總是兼而有之,作為超現實表達的手段,從作品中嘗試擺脫戰爭期間枯燥乏味的生活。


也許你對超現實主義不甚認識,但大師班的名字如達利(Dali)、曼‧雷(Man Ray)、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及比利時出生的馬格利特,你總會略有所聞。他們才華超卓,染指多個藝術範疇,既是雕塑家、攝影大師又是電影人,早已把超現實主義衝破作畫的框框。雕塑家只消從平常的裝置中移走日常物件,讓平凡也變得含糊。攝影大師如曼‧雷則巧妙地使用雙重曝光和蒙太奇手法帶來視覺上的衝擊。一直以繪畫見稱的馬格利特,他的攝影記錄只供私人用途,許多個人生活照片從不對外公開(然而,在全新ArtisTree將會舉行的《雷內·馬格利特:影像透視–照片與錄像》展覽,屆時就能一睹這位藝術家的攝影珍藏)。


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崛起,適逢西方電影誕生,正好給這群天馬行空的藝術家率先作為實驗媒介,因此夢幻奇情、大膽前衛,甚至驚心動魄的影像全然活現銀幕。出色的超現實電影人有布努埃爾(Luis Bunuel)和克萊爾(René Clair);至於達利為希治閣的心理驚慄片《意亂情迷》加插超現實的夢境情節,當然要記一功。


數一數二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是個擅長故弄玄虛和解讀矛盾心理的專家,那裡會甘心於畫板上的創作生涯,他鑽研攝影和製作電影的熱誠,就是藉此為他的畫作帶來更大的影響作用。

在全新ArtisTree參觀《雷內·馬格利特:影像透視照片與錄像》展覽時,不妨思考以下問題

-       為什麼馬格利特總是在人像畫上遮蓋畫中人的面容?

-       作為馬格利特的獨家板斧,他如何運用比例和佈局營造攝影效果?

全新ArtisTree與藝術圖書出版商Ludion聯同比利時馬格利特基金會攜手呈獻《雷內·馬格利特影像透視 – 照片與錄像》展覽。


展期:2018年1月19日至2月19日


詳情請瀏覽展覽專頁


追蹤@artistreehk的Instagram專頁,隨時留意#Magritte_Artistree的活動資訊


立即下載
App Image

「TAIKOO PLACE」手機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