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確保您獲得最佳的體驗。 More info


馬格利特的真貌

2018年1月2日

撰文︰Siobhan Brewood-Wyatt


馬格利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莫過於他那幅頭戴圓頂禮帽、臉容被一個蘋果遮掩的自畫像《人子》(Son of Man)。究竟蘋果背後的馬格利特我們又認識多少?


雷內.弗朗索瓦.吉蘭.馬格利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於1898年在比利時出生,他是家中的長子,父親為紡織品商人。在殷實商人家庭長大的馬格利特,令人想不到日後竟成為20世紀最顯赫有名的藝術大師之一。他創作出劃時代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形成獨創一格的藝術流派,為超現實主義運動奠下基石。究竟他的創作路途是如何走出來?作品為何如此旗幟鮮明、充滿個人色彩?他的作品對後世有何貢獻?與現代人又有何關係?


12歲開始習畫的馬格利特,曾一度在比利時的皇家美術學院攻讀,當年的畫風充滿印象主義和未來主義色彩。直至1926年,他創作出第一幅超現實主義畫作《失落的騎師》(The Lost Jockey),從此在這個嶄新的藝術領域上馳騁。馬格利特的作品經常出現半掩影像的手法,大概跟他少時母親在1914年自殺身亡多天後在當地河流被發現時,目睹她的臉部被襯裙遮掩有關。不管後來的傳記作家對於馬格利特喪母之痛所造成長遠的心理創傷有不同的見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馬格利特有些畫作的確出現面容部分被遮掩,或是面部被移開的風格。


1922年,馬格利特跟青梅竹馬的喬吉特.伯婕(Georgette Berger)共諧連理,直至他在1967年離世之前,兩人依然鶼鰈情深。他的妻子喬吉特有如繆思女神(在《雷內.馬格利特:影像透視 – 照片與錄像》展覽中可見許多攝影作品都以她為主角),不只為馬格利特帶來創作靈感,更見證他二次大戰後於國際藝壇聲名鵲起的光輝歲月。這位藝術大師的事業得以如日方中,全賴在倫敦及紐約舉辦的兩個重要展覽。


他遺留下來的傑作啟發了無數新一代藝術家

馬格利特給20世紀藝壇帶來重大衝擊,於他在世時及逝世後影響一樣深遠。他早期受同儕如作家安德列.布勒東(André Breton)的作品所感染,活躍於超現實主義圈子中。安德列是超現實主義圈子的看守者,是他接納馬格利特融入其中的。然而,事業穩步發展後,馬格利特便跟其他比利時當代藝術家自立門戶,1946年打著「陽光下的超現實主義」旗幟,走輕鬆、明朗及柔和的路線,企圖抗衡傳統超現實主義(源自達達主義薰陶下)那股黯淡、消沉的抽象形式,一洗二次大戰後比利時和超現實主義較為常見陰鬱的悲觀主義色彩。


馬格利特的作風破格奇詭,擅於運用「陽光下的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去對應刻板的生活常態,令出現在突如奇來場景中的尋常事物顯得脫胎換骨,他訂立了難解的哲學謎題,提出了似是而非的論點和令人驚嘆的主張。這種改變日常事物無趣乏味的藝術手腕,歌頌平凡的神秘之處,以及對消費主義的批判,尤其吸引普普藝術家諸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和約翰.巴爾代薩里(John Baldessari)的青睞,他們均受到馬格利特那清晰簡潔、意象橫生、寓意深遠的手法所啟發,馬格利特的藝術主張甚至預示著簡約主義和概念藝術等運動的出現。


這位藝術大師其中最名聞遐邇的作品,就是1951年為比利時一間賭場創作的壁畫。隨後,類似的藝術項目邀約接踵而至,他的作品遍佈全國各地。1960年代中期,他接連在紐約舉辦展覽,當中包括在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個人作品。馬格利特在1963年患上胰臟癌,但這無阻他四出外訪,繼續繪畫,直到1967年病逝為止。


今天,馬格利特的作品依然舉足輕重,許多人仍不斷反覆探索這位藝術大師如何表達及重新表達20世紀視覺文化。他遺留下來的傑作啟發了無數新一代藝術家;他與眾不同的超現實手法,深受力求變革的當代藝術倡議者歡迎,畢竟他們也想從一成不變的日常中求突破。馬格利特曾說過︰「藝術令人想要解開謎團,沒有謎團,世界也不復存在。」這句話概括了這位大師的藝術取態。


在全新ArtisTree參觀《雷內·馬格利特:影像透視 – 照片與錄像》展覽時,不妨思考以下問題

-       馬格利特的作品有哪些元素影響了後起的藝術運動?

-       你認為這位藝術大師採用的主題和風格帶來什麼影響?從各項展品當中是否可以看出一個共同的主題? 


全新ArtisTree與藝術圖書出版商Ludion聯同比利時馬格利特基金會攜手呈獻《雷內·馬格利特影像透視 – 照片與錄像》展覽。

 

展期:2018年1月19日至2月19日

 

詳情請瀏覽藝術節目專頁

 

追蹤@artistreehk的Instagram專頁,隨時留意#Magritte_Artistree的活動資訊


Credit: René Magritte and The Barbarian (Le Barbare), London Gallery, London, 1938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Brachot Gallery, Brussels

立即下載
App Image

「TAIKOO PLACE」手機應用程式